主持人:第一个问题,这几年一方面是国内ESG投资规模在不断的增长,应该说这种可持续投入的理念正在融入市场的主流,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来开展ESG投资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?比如说最近有哪些新的趋势或者是变化?

  韩晓燕: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,作为实践者,在驱动因素方面,其实跟前几年还是有一些变化的。五年前,嘉实基金已经开始实践ESG。当时我们主要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外资股东方,或者说外资的机构客户来的一些要求,包括我们参与到国际组织之后,也会有一些在ESG整合,包括管理方面的进展要求。

  这几年在双碳目标出台之后,国内的政策体系建设也加速了,并且自下而上来看,上市公司ESG的水平也有逐步的提升,ESG意识也提升了。

  我们也看到境内机构投资和客户,比如说主权养老和保险机构,对ESG也非常重视,也出台了相应的一些政策,比如说在去年的银行业、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,还有针对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。其实都针对资产管理机构,不管是资产所有者,还是资产管理者,都提出了一个ESG融入投研体系和决策流程的要求。所以国内政策的驱动是最近两年我们感受非常深的。

  另外,我们境内机构和客户在委托的时候,也开始对我们外部管理人提出了ESG的一些要求,自上而下包括治理层面,包括资源的投入,人员的设置,以及包括投研流程,整个资方也在要求,这是境内的一些变化。

  另外,我们也看到了其实除了政策和客户方的要求,做ESG投资还是要回归到投资的本源。核心的驱动因素,长期来看,我们认为像环境、社会这样长期性的系统性的可持续的风险和因素是无法被忽视的。而且在投资端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一些行业和上市公司内涵价值,甚至是传导到股价。其实驱动我们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得回归到这一个层面,就是从商业本质来看,ESG这种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,无法被忽视的。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动力都是内生的动力,积极的去将ESG投资推进到2.0阶段。

  朱清艳:国新咨询是2022年10月注册成立的一家新公司,但是我们的研究团队在整个的咨询行业已经是历练多年了。在ESG研究方面,也积累了非常多的成果,目前已经转化成了产品和服务项目。

  从2022年10月成立以来,首先我们积极做中国本土ESG体系的探索和实践者,我们积极参与了国资委一些课题,然后和本土的一些标准的建设。其中一个影响比较大的就是很多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特别关注的,就是为了落实2022年5月国资委发布的《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》,要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023年ESG相关的专项报告要全覆盖。

  第二,在ESG的评价体系和指数产品方面,我们今年4月份已经发布了中国国新ESG评价体系,这是我们国有运营公司的角度,去发布一个A股市场的评价体系。首期的结果是覆盖A股近5000家上市公司。

  第三,我们也是在积极的推动本土ESG生态圈的建设。今年4月和7月,我们和上交所联合举办了两期资本市场ESG的培训班,这也是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进行相关的培训交流的一个专场。我们也是在资本市场和主流媒体,和行业协会,和监管部门一起,不断地推动相关的ESG交流,希望大家多多分享这一方面的优秀案例。

  主持人:ISSB准则的发布,对于中国的ESG生态体系会带来哪些影响?给我们讲一讲。

  程红粤:我先简单解释一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,它是一个法律实体,是一个国际的非营利组织,它成立的初衷就是提供信息,以带来更好的经济和投资的决策。

  本身基金会承载着两个理事会,ISSB是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,大家对另外一个理事会更加耳熟能详,就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,制定会计准则的一个机构。

  为什么ISSB这么火?其实ISSB的两项准则是今年的6月份才正式发布的,ISSB这个机构本身是在2021年3月成立的。我总结几个ISSB和ISSB准则的一些特点:

  第一,ISSB本身是有实力的,它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承载的一个理事会,在会计的领域已经非常得成功,会计准则已经得到了国际广泛认可和采用,已经超过140个行政管辖区域,已经采用了该准则。也是在我们投资界做经济决策一个非常基本的要素,就是财务报表。

  第二个特点,ISSB是有诚意的,ISSB的成立初衷之一就是结束现在披露准则“字母汤”的现状,各种不同字母的组合。ISSB的成立也是想结束这样一个现状,成立之初就把这些“字母汤”整合在一起。所以建立一个全球、合理的信息披露准则方面,ISSB是非常有诚意的。

  第三,ISSB也是可持续的,制定的是可持续披露准则,自己本身也是可持续的。大家可能了解到准则制定是一个非常耗人,耗钱,耗时的一个事情。

  第四,准则是国际的,理事成员总共14位,来自各个国家。理事的成员包括主席、副主席,还有理事,都是来自各个背景的,可能有企业的,有评级机构的,有学术界的,也是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。

  第五,我最想强调的是ISSB不只是国际的,其实一定程度上还是中国的。ISSB14名理事里面有两名中国人。

  ISSB准则对我们构建中国ESG生态系统到底有什么影响?我觉得是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工具。刚才提到说构建一个ESG生态体系是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,才能实现的。有一个基础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一套大家公认的,可比的,一致的,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体系,ISSB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和基础。

  主持人:把问题给到宋老师,来自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的平台主任,从气候风险角度来分析一下当前ESG发展当中存在的短板,包括瓶颈是什么?

  宋伟泽:我是来自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,今天会前的工作人员跟我讲中国特色ESG体系构建,我觉得应该把气候变化这么一个选项纳入到中国特色ESG体系中去。

  回到主持人的问题,气候风险是什么?我们为什么在ESG体系里面要关注气候风险,相比于其他的ESG风险又有什么样的典型区别特征?

  第一,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受灾害影响最敏感的地区之一,案例就太多了,比如说河南的暴雨。气候变化风险里面还有一个概念叫转型风险,转型风险就不太容易理解,转型风险实际上指的是说整个中国经济社会,就是碳中和,我们的绿色低碳转向的碳中和的过程中,需要出台很多气候政策,有很多重大的技术突破,甚至是整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交通方式的偏好,这一类的变革反馈过来对我们整个金融系统,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,也会面临着一些风险的评估,这就是我们说的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两个风险,一个是气候物理风险,一个是转型风险。

  感觉也很遥远,很抽象,也很难理解,其实这里面转型风险最终都会转化到资产的负债表。比如说双碳政策出台之后,很多煤电企业,很多的化石能源,或者碳密集型企业的运营成本,整个资产的估值就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。它们的贬值和减值,对上市公司的负债就会产生违约,会波及到银行,这种潜在的、系统性的风险,我们只能去做预防。而且这一类的风险跟我们传统的风险还不太一样,不是像新闻事件和舆情,可能是一个十年,二十年,更长期性和广泛性的影响,所以非常依赖于一些非常垂直,非常专业的模型。

  我大概先介绍这些,总的来说,为什么说中国要加入转型风险,因为中国的双碳转型时间窗口更短,只有30年。还有中国的资源禀赋,我们有太多的化石能源相关的资产,所以我们政策在出台的节奏,出台的力度,一定要提前去做好预判和评估,实现有序、稳妥的转型。

  主持人:目前在公募基金业践行ESG投融资上,都有哪些主要的问题和挑战?这些挑战该怎么来应对?分享一下嘉实基金在这一方面的经验。

  韩晓燕:其实气候变化确实是ESG整个议题框架里面最核心的一个议题,而且已经形成了全球共识性的政策体系和标准。我们在ESG投研的过程中,气候变化已经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。其实我觉得ESG整个投研过程中,气候变化是最难的,目前来说,给我们造成了非常大的一些挑战。

  它来自什么方面?因为投资机构核心决策依据,其实是数据,还有信息,它是整合在一起,形成资产评估和定价模型。所以输入的数据和因子,就是输入值是非常重要的,但是目前来看,我们资本市场做决策所依赖的这些ESG相关的信息也好,数据也好,其实我们的一致性,包括数据的质量上,还是有待提升的。

  主题分享里面也提到了信息披露率,现在是有所提升的,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还有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是没有披露ESG相关的信息,那就给我们在决策端造成了比较大的障碍,如果没有主动披露,我们去哪里找这些相关的信息?我们可能就会依赖于大数据的一些技术,甚至这种文本检索的技术来去挖掘数据。我们看到在企业自主披露以外,政府相关的政法行业,媒体组织,还有协会组织,对ESG关注度越来越高,也有相关的数据出来。这个量上来了以后,造成了下一步的问题,这个数据怎么更好地清洗,很多数据的类型或者是格式,包括解析的难度都是非常不一样的。我们在应用之前要运用非常多的算力和模型化的能力,清洗这些数据,来把这些数据作为定价模型能看得懂的一些因子。

  数据清洗的结构化和一致化,之后还需要一个算法转化为投资级别的因子,通俗来讲就是ESG的评价,对于一个上市公司评估的时候,在同业和在市场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,是高于还是平均的水平?最终的排名其实是非常核心的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,各家我观察到资管或者是买方机构有自己内部的体系,现在市场上第三方也有非常多的ESG评价体系。但是因为ESG的评价没有形成很多共识性的框架,框架其实还算有一定的共识性,但是具体的指标,包括本土化的指标是什么?这个指标怎么去给它定义算法,其实大家都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所以对于一家企业评级结果会完全不一样的。

  这个给我们投资端造成的一个障碍,我们是没有办法去解构和归因ESG符号代表什么意义,或者跟投资端财务机会有什么样的传导机制,影响性程度的大小?

  在第三方市场还没有这么欣欣向荣,冒出这么多的评级机构和这么多数据体系之前,2018年、2019年我们自己做。但是过程中确实是需要吸收第三方的优势,在这个过程中,我觉得还是需要买方机构多去应用,不管是内部的体系,还是外部的体系,我们这个生态里各自发挥最大的价值方面,都互动起来,不只是参会,或者倡议,更多的还是要把有用的部分,案例和因子挖掘出来,落到投资端。

  否则,我认为可能拿来主义,这个肯定是不太有利于发展的。

  主持人:国新咨询的朱老师,从您的角度看一下ESG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瓶颈?

  朱清艳:刚才也提到了一点,我们在业务开展过程中,接触了比较多的企业,我们切实的去帮上市公司,帮企业发展,为我们的ESG报告,信息披露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。因为我们做国资委研究中心这个课题的时候,也需要去广泛的调研。随着研究成果的落地应用,我们也需要和相关应用这些标准的企业持续的沟通,然后随着情况的发展,我们也需要把指标进行更新和迭代。

  所以在这些接触和沟通的过程中,我们发现从企业端来看,现在标准是比较多的,ISSB刚刚开始推广,然后在应用方面,很多企业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入手去用,可能在这一方面还需要跟企业多沟通,我们可以在这些方面再探索。

  另外,咱们也是说到这是一个生态体系建设,既然是一个生态,它肯定是在这个体系内,各个主要的关键节点,大家肯定都有动力去从事这件事情,去推动ESG的发展。有部分的企业有动力去做ESG的管理,也想在资本市场把ESG的绩效表现能够改进一下。还有一些企业从形式上,不管是从合规方面,还是同业方面的压力,仅仅做一份ESG的报告。这个报告的规范性和合规性方面,要求不是很高。也会存在这样一种情况。

  另外ESG这些信息,这里面涉及到的指标,比如说有一些议题,到底哪一些是和咱们企业的管理业务特别相关,能够对咱们企业的财务表现切实有帮助的。因为我们说ESG指标是一个前瞻性的,指示性的指标,有很多现在是ESG的领域,过了一段时间以后,就反映到财务上去,但是我们就是要找到关键的ESG指标,这是这个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。在这个时候要提早入手去做好管理,在不久之后,在财务表现上才能得到反馈,这是一方面。

  另外,从生态体系的投资端和实践端,沟通方面来看,我们也会了解到有一些投资机构他们关注企业的ESG表现,比如说也会问上市公司,你们ESG评级怎么这么低?或者是说你们在这一方面有没有出来ESG报告,他们也会关注的。但是,目前大家聊的还是一个比较笼统的,表象方面的一个层次,可能还需要再去细致沟通对这个企业真正有影响的议题和指标。因为现在很多的指标,或者是说现在的一些披露的模板,还是一些比较笼统的。所以通用的形式,不同的企业需要在这一方面多做研究,结合行业、区域,还有业务开展面临的形势,多做这一方面的研究,大家多多实践,可能多做总结提炼,会进一步推动ESG不管是信息披露,还是评级,还是与投资者的沟通这一方面,都会有比较好的改进。

  另外,从生态体系的投资端和实践端来看,我们也会了解到有一些投资机构关注企业的ESG表现,比如说也会问上市公司,你们ESG评级怎么这么低?或者是说你们在这一方面有没有出ESG报告。但是,目前大家聊的还是一个比较笼统的,表象方面,可能还需要再去细致沟通对企业真正有影响的议题和指标。因为现在很多的指标,或者是说现在的一些披露的模板,还是比较笼统的。所以通用的形式,不同的企业需要在这一方面多做研究,结合行业、区域,还有业务开展面临的形势,多做这一方面的研究,大家多多实践,可能多做总结提炼,会进一步推动ESG不管是信息披露,还是评级,还是与投资者的沟通这一方面,都会有比较好的改进。

  我就分享这些。

  主持人:谢谢朱老师。接下来请程老师给我们说一说,刚才说到ISSB北京办公室成立,对中国目前的企业也有实际的帮助。

  程红粤:听了几位嘉宾的分享,我也想接着刚才的话题再补充一下。ISSB的成立,以及ISSB准则的发布,为什么对大家的意义都很重大。从投资端的角度来讲,大家的现状也能观察到,大家的披露还更多是一个自由体。我其实也曾经看过一些报告,披露的样式也是各种各样的,披露的内容也会有一些偏向和选择。

  ISSB准则提供的一套工具,就是希望把这种自由体变成一个结构体,就是用一个更加市场接受和统一的语言,我们所说的与利益相关方,不只是投资机构的一个沟通桥梁。把我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些成绩,以及我对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机遇和风险的一些披露,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,也可以得到一个更充分的展示。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,也可以更加透明化。这也是ISSB成立的一个初衷。

  其实也提到了准则出来了之后,大家还是更多不知道应该怎么做,这个也是很多企业的困惑。ISSB其实本身也是考虑到了这个问题,在成立之前,在征求意见的时候,其实也是说能力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,我不是说把准则制定出来就放在那,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大家的能力,不只是报表的编制者,可能是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能力建设的工作。

  北京办公室到底能怎么帮助到大家?北京办公室当时成立的时候,当时是财政部在ISSB正式成立之前,其实就有争取把ISSB的总部落在北京,这是2021年9月份。2022年底正式跟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签订了谅解备忘录,预计在2023年中成立北京办公室。财政部也是如期在2023年6月19日正式成立了北京办公室,现在是在五棵松。北京办公室有三个职能,一个是沟通联络中心,第二个是能力建设中心,第三个是创新实践中心。顾名思义,这三个中心的职能,可能更多的介绍前两个职能,沟通联络中心是一个什么概念?北京办公室主要集中在亚洲利益相关者的联络点,刚过去11月13日,第一次在北京办的理事会,总共14位理事,来了12位理事,我们这一周我们安排了很多相关利益者的互动,周五也办了一个北京国际可持续大会。这个沟通联络的功能就凸显出来了,在北京办公室的成立情况下,理事会跟中国各个利益相关方有更加紧密的沟通和联络,也是把中国的声音带到了准则制定的理事们的耳朵里,这是一个沟通联络中心。

  第二,能力建设中心,北京办公室成立的时候,不只是中国,聚焦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,主要是开展能力建设的活动。中上协刘秘书长提的对话ISSB,其实就是我们在能力建设一项重要的活动,跟非常有话语权的机构,能力建设的伙伴机构来开展一些活动,也让大家更多的了解这个准则在讲什么,我们怎么能帮助到大家。北京办公室还会开展更多的能力建设活动,也是针对不同的发展方向,有一些头部的机构已经对准则有非常多的了解,我们会有一些更深入的能力建设活动开展。如果还是初级阶段,也会有一些稍微浅显的资料分享给大家。

  主持人:我们也期待着今后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得到北京办公室的一些帮助。我们一直在谈风险,想听一听学术机构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?

  宋伟泽:我们的名字叫数据平台,为什么叫数据平台?我们也意识到了要构建中国特色的ESG生态体系,需要把气候信息的披露纳入到这个框架里面去,但是面临着一个卡脖子的问题,就是缺乏底层的中国本土化的基础数据,这个活是一个脏活、苦活、累活、难活,要求挺高的。现在数据方面还没法支撑具有可比性和标准化的披露要求。在信息披露方面,已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,指标的遴选,方法论也是在探索阶段。作为国内扛大旗的学术机构,清华大学在气候变化这个议题上应该为整个中国双碳的转型,未来的40年,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,应该要有一个产品,要有一个工具。无论是监管机构,还是上市公司、央国企在转型过程中,不仅要低头拉车,更要抬头看路。这个抬头看路,我们就去做了这个事。这个数据平台不到一个月,在联合国迪拜大会上发布了,这个平台的背后是清华大学和中国政府去支持整个中国的转型。我们觉得不是我们院内的信息化系统,应该有一个名字,我们当时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,名字叫green,音译叫格润,意思是格物致知,润泽天下。

  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整个转型风险的研究,尤其是方法论,其实涉及到经济、能源、环境,能源里面又涉及到交通、建筑、工业、所有的这些综合评估模型,全球就5、6个模型,作为这么一个有点垂直,有点跨学科的模型,我觉得清华大学应该有这个责任去做本土化的研究。这些研究不仅仅只是说自己懂了就够了,而且我们想把这些模型,这些算法输出的数据,能够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方式,交互给转型的利益相关方,将应对气候变化,让碳中和转型的雄心转变为行动,转变为能力的赋能。

  学术机构在里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,我觉得基于方法论,然后再去到工具,有了工具之后,再到数据,数据之后有了产品。而且这个产品不仅是研究人员,技术人员看得懂,我们希望有用户侧,尽量的用户友好型,分析的颗粒度要越来越贴近整个投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,政府政策制定者的决策需求,有非常多的决策问题,整个传导的机制如何反映到模型里面去?有风险因素的识别,以及这些风险因素定期的评估,有了这些基础之后,我们就可以来支撑监管部门,无论是碳市场的政策,碳税的政策,相关的补贴等各种各样的政策,在出台的时候要有有序性的,节奏和力度要有主动的把握,要有主动的认知,而不是一个盲目的。谢谢!

  主持人:您说八个字,格物致知,润泽天下,格物致知就是我们现在面临可持续发展,对万事万物的全面发展。

  宋伟泽:我们的定位实际上就是全球视野,把碳中和的转型,整个的绿色转型不是只有中国,全球有100多国别都宣布了碳中和,所以我们把全球相关的这些战略、政策,引进来,赋能到国内的这些利益相关方的转型。

  第二,中国在这一方面干得如何,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,能够开放给国际社会,让他们了解引进来,又走出去这么一个垂直领域的平台。这个平台的建设,我们也深刻意识到不是一家机构就能够完全把它做起来的,它是一个生态。需要凝聚更专业的力量来推动中国双碳绿色转型事业。谢谢!

  主持人:谢谢宋老师。面对市场越来越多的“漂绿”现象怎么来关注,怎么来科学建立ESG的信息披露和评估体系,现在是重中之重。

  韩晓燕:“漂绿”在欧美已经引发了很多监管行动,我们看到的大型资管机构也被调查,甚至受到非常大的处罚。我觉得漂绿一个很大的成因在于之前在ESG投资发展的早期,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、一致性的ESG信息披露标准。像欧盟就是在这个方面自上而下做出了很多的安排,从信息披露到净值调查,到投资端的金融机构适用的可持续的信息披露条例,还有包括绿色和可持续资产分类,这么一整套自上而下的体系都形成了,这个就是为了去应对这种漂绿。还有在企业端和投资机构端的对于ESG和绿色的夸大。

  短期内市场能够看到的对绿色的需求太大了,短期内聚集了这么大量的资金,资管机构的能力不一定马上到位了,所以就会利用空档。如果逐步形成一个全球基线的信息披露的基线标准,在国内也去把统一的一致性的ESG信息披露提上议程,漂绿这个问题就会有一大部分被解决。

  第二,企业端也好,金融机构端也好,还是得从自身的运营和它的运营目标上做一个深入的研究和布局。漂绿往往意味着短期性,短期主义,但是如果说真正的意识到ESG是长期非常必要,是一个必然的,是一个内生的事情,一定会发生,不管机构还是企业不会有短期的诉求来驱动,更会从长期的经营角度和要求去做。